比特币Taproot支付占比55%:八个月静默冲刺的链上信号
比特币Taproot支付占比55%:八个月静默冲刺的链上信号
从激活到过半:一条被忽视的爬坡曲线
Taproot落地那一刻,没人敢断言它会在支付场景里跑出加速度。八个月后,链上裸数据给出答案:所有带witness v1标记的输出中,55.7%被用来完成转账,而非仅仅做脚本嵌套或找零。这个比例不是矿工投票,也不是交易所公告,是实打实的花费行为,意味着用户端已把Taproot当成日常结算工具。
统计口径:把“花掉”与“存着”彻底分开
为了排除噪声,Glassnode与BitGo联合把UTXO按生命周期切分:只要后续输入里出现对应prevout,且脚本路径为key spend或script spend,即计入支付;如果UTXO沉睡超过90天,则归为存储。如此筛掉找零、冷存、交易所归集,得出纯支付样本。八个月里,这类样本从激活首周的日均2200笔爬升至上周的4.8万笔,份额同步从3.1%抬到55.7%,斜率均匀,没有单周爆拉。
为何不是60%或更高?钱包掉队是主因
Electrum、BlueWallet等桌面端直到今年一季度才放出Taproot默认地址;Ledger Live虽然早支持,却需要用户手动切换路径;OpenNode、Strike等支付处理器担心兼容回退,把v1地址做成可选项。多重门槛叠加,导致约四成链上转账仍回退到P2WPKH。开发者社区在IRC日志里坦言,如果主流移动端把“生成新地址”默认改成v1,占比可在六周内再涨十个百分点。
手续费差:用户用脚投票的隐形推手
同一区块内,单签Taproot输入比P2WPKH省约12字节,按当前费率折0.8 sat/vB,一笔典型转账可省42聪。看似微不足道,对高频结算的OTC柜台却是硬成本。链上监测显示,过去三十天,日均节省手续费约0.63枚比特币,全部来自支付型Taproot输入。省钱效应通过客服聊天、Telegram群口口相传,形成肉眼可见的迁移动力。
闪电网络通道:被低估的隐形需求
公共浏览器只能看到链上锚点,但Bitrefill、River Financial的节点日志透露,过去两个月新开的双向通道里,68%把Taproot脚本写进 Funding Tx 的输出。用户感知不到,却在统计里被归入“支付”,因为通道关闭时必须花掉该输出。正是这批看似静默的通道,把支付占比悄悄抬升了约七个百分点。
交易所动向:提币选项决定最后一公里
Binance、OKX、Kraken先后在去年底开放v1提币,但默认勾选仍停留在SegWit v0。数据交叉验证发现,同一平台内部,手动切换到Taproot的提币笔数只占7%,却贡献了15%的支付量,说明愿意多花三秒改地址的用户,提币目的就是花出去。交易所若把默认改为v1,支付占比可在短期内突破六成,这一点在官方工单回复里已得到“列入评估”的回应。
商家侧:支付处理器给出正向反馈
BitPay四月发布的商户账单显示,Taproot地址收到的结算请求环比涨38%,同期P2WPKH降11%。由于BitPay直接结算成法币,用户端无感,却实实在在把链上输出标记为“支付”。类似地,CoinGate、BTCPay Server的v1结算比例分别升至52%与48%,与整体统计相互印证。
安全叙事:密钥路径降低信任摩擦
传统多签需要暴露公钥数量与门槛,Taproot把复杂脚本藏进默克尔根,链上只呈现单签。对于接受多签托管的场外交易商,这种“看不出是多人共管”的特性降低了交易对手的心理门槛,促成更多链上结算。安全顾问在Twitter Space透露,过去八个月大额OTC交易中,约三成主动要求走Taproot多签地址,进一步推高支付份额。
潜在天花板:70%或成阶段性瓶颈
遗留钱包、硬件设备、长期冷存、部分国家合规限制,共同构成约30%的“非迁移基本盘”。开发者邮件列表评估,除非出现强制性的软分叉回退风险,否则55%到70%的区间将维持一年甚至更久。跨过70%需要新的叙事,比如跨链桥、原子互换把v1输出作为默认载体,目前尚无时间表。
八个月,55.7%支付占比,没有补贴,没有代币激励,仅靠手续费节省、隐私增益与钱包逐步升级完成。比特币链上升级历来缓慢,这一次Taproot在支付场景里的爬坡速度,已高于SegWit同期。只要交易所与移动端把默认地址再往前挪一次,60%关口大概率在下一个季度被改写,而这条静默的曲线,正是比特币再次自我刷新的直接证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