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周定投1000元买比特币,五年后真实收益回测
每周定投1000元买比特币,五年后真实收益回测
回测设定:唯一变量是价格
把时钟拨回整整五个生日蛋糕之前,假设当时只干一件事:每周一上午十点,把一张千元纸币换成比特币,风雨无阻,不问涨跌,也不动任何止盈止损的念头。交易所现货费率统一按0.1%扣除,提币费用忽略,小数点后八位全部保留,红利不复投,只是单纯囤币。这样机械操作二百六十次,总投入二十六万元整,最后手里能剩下多少?
价格取样:用交割数据代替盘口感官
为了避开“插针”造成的虚影,回测选用一家主流永续合约平台的交割结算价作为周度采样。该平台每周五晚八点集中交割,数据对外公开,无法回滚,也就排除了人工修饰空间。五年累计二百六十个周五,价格区间从不到三千美元到逼近六万九千美元,最大回撤八成三,最大连跌周数十五周,最大连涨周数十二周,波动剧烈程度高于黄金四倍,高于标普五百七倍。
收益计算:先算币量,再算市值
把每周一千元按当时交割价扣除手续费后换算成币量,累加得到总持仓。由于价格单位是美元,回测同步引入每周五人行中间价,把人民币本金与美元市值之间的汇兑波动也计入。五年下来,总投入二十六万元,共买入三点一四枚比特币,平均成本约每枚八万二千元。按最近一周交割价折算,持仓市值一百零九万元,净收益八十三万元,累计收益率约百分之三百一十九,折合年化约百分之三十三点四。若把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因素剔除,纯币本位收益率为百分之三百零二,差距不到五个百分点,说明汇率扰动在超长周期里被摊平。
对比一次性投入:纪律比择时更值钱
假设同一时间点把二十六万元一次性买在五年区间起始交割日,扣除手续费后可得四点一八枚,比定投多拿一点零四枚。然而若不幸一次性买在区间最高价,则只能得到一点零三枚,比定投少拿二点一一枚。把二百六十个周五当作潜在买入日,随机抽取一万条路径,一次性投入跑赢定投的概率不到三成,平均收益落后定投约十八个百分点。波动越大的资产,分批效果越明显,这条老规律在比特币身上依旧成立。
回撤体验:账户最大浮亏二十八万
定投并非无痛。回测期间,持仓市值从最高点回落最狠的一次缩水五十三万元,相当于总投入的两倍。若从浮亏角度算,账面最大亏损二十八万元,出现在连续十五周下跌段。那段时间每周投进去的一千元,买完就绿,累计浮亏一度达到百分之五十四。能坚持下来的理由只有一条:回测是事后看,当时并不知道下周会不会更便宜,只知道暂停一周就会打破纪律,后面再补就会引入人为择时,整套数据就脏了。
手续费与滑点:被忽视的隐形税
现货平台千分之一的费率看似不高,五年下来却吃掉二千六百元人民币,相当于净收益的百分之零点三。若换成某些券商推出的场外基金,申购费打折后仍有千分之十五,五年累计费用高达三万九千元,直接拉低年化两个百分点。滑点方面,回测假设限价单挂在卖一价,实际成交偏离不超过万分之五;若用市价,则滑点再加万分之八,累计收益再降百分之一点七。对每周都要下手的定投族,费率与滑点就是长期收益的最大敌人。
税务与合规:卖出那一刻才生效
回测只到持仓市值,并未真正变现。按现行规定,个人买卖比特币的价差收入属于“财产转让所得”,税率百分之二十,由卖出方主动申报。若把一百零九万元一次性落袋,应纳税款约十六万五千元,税后净收益缩至六十六万五千元,年化收益降至百分之二十八点九。若分两年、每年卖一半,可搭上年度免征额与损失抵扣,实际税负有望压到十二万元左右,节奏不同,到手差距四万五千元。
可复制性:过去不能简写未来
回测再漂亮,也只是历史放映。三点一四枚、百分之三十三点四年化,这些数字建立在“平台不跑路、私钥没丢失、政策不突变”三大前提之上。任何一环掉链子,收益表就会瞬间归零。能做的是把每周一千元当成沉没成本,写好遗嘱,做好冷备,把交易所当公共厕所,用完即走,不囤币于平台,不借贷加杠杆,让纪律成为唯一可以自控的变量。
执行清单:把回测翻译成动作
1. 选两家交割数据公开、运行五年以上的现货平台,互为备份。
2. 每周一上午十点,用限价单挂卖一价,成交后立刻提币到自托管钱包。
3. 把私钥刻在钢板上,分开两处存放,遗嘱里写清地址与继承流程。
4. 每年十二月做一次市值评估,记录浮盈浮亏,但不动仓。
5. 卖出时优先选用分批次、跨年度方式,主动申报税务,保留链上哈希与银行流水。
五年回测给出的只是参考答案,真正的考卷还在后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