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特币现货ETF落地后,美国持仓结构一图看懂:机构抢筹、散户减仓、券商通道重塑

比特币现货ETF落地后,美国持仓结构一图看懂:机构抢筹、散户减仓、券商通道重塑

把美国比特币持仓拆成三条线:ETF份额、原生交易所余额、托管冷钱包。ETF获批第八个交易日,ETF份额已占全美流通量7.4%,同期Coinbase Pro流出4.1%,Gemini流出2.8%,私人冷钱包净流出0.9%。机构通过ETF净增持,散户通过交易所净减持,中间商券商把原先沉淀在交易所的“备用金”搬家到ETF做市账户,完成一次“杠杆不变、地址转移”的再平衡。

谁在买:机构账户的三种路径

路径一,注册投资顾问(RIA)直接替客户申购ETF份额,平均单笔申购量320万美元,远高于散户的1.2万美元,申购后计入“40-Act组合”,无需再背托管私钥的合规压力。路径二,对冲基金用ETF做基差交易,同期CME比特币期货升水从年化18%压缩到9%,基金卖期货、买ETF,锁定美元计价无风险收益。路径三,家族办公室把原先放在灰度GBTC的溢价包袱换成ETF,赎回窗口打开当天GBTC负溢价收窄至-3%,资金回流现货ETF,完成一次“折价修复”式的仓位腾挪。

谁在卖:散户钱包的两次搬家

第一次搬家,交易所余额下降12万枚,对应的是散户把币转入券商托管账户,再由券商借给做市商,做市商把币换成ETF份额并在二级市场卖出,散户实质完成“币变股”。第二次搬家,链上小额地址(<0.1枚)四周减少9.7%,这些地址多集中在Robinhood、Cash App,应用内一键卖出,美元直接进支票账户,链上再也找不到痕迹。两次搬家共同导致“持币地址数缩水,但ETF持仓量放大”的背离现象。

券商通道的重塑:从备用金到做市库存

ETF上市前,券商在交易所热钱包留足“备用金”,方便客户瞬时买币;ETF上市后,同一笔美元资金可以直接申购ETF份额,券商把备用金划转到做市商,做市商再把币交给ETF发行方,换回ETF份额做T+0回转。结果,交易所热钱包余额下降,券商资产负债表上新增“ETF库存”科目,客户侧体验仍是“秒成交”,后台却完成“币—股”转换,杠杆倍数未变,风险权重从加密交易所转移到受SEC监管的ETF清算通道。

持仓成本的重定价:美元利率成为新锚

ETF获批前,比特币美元借贷利率由加密平台说了算,平均年化11%;ETF获批后,机构把ETF当成“可质押证券”,通过证券借贷市场借出ETF份额,年化利率降至5.4%。低成本美元流入,把比特币的“美元计价成本”从双位数拉到单位数,同期永续合约资金费率从+18%年化降到+7%,高息杠杆多头被低成本现货多头取代,整个市场的资金成本曲线被美元利率重新锚定。

图解:一张表看穿结构变化

类别 ETF获批前 ETF获批四周后 变化值
ETF份额 0枚 168,000枚 +168,000
交易所余额 738,000枚 666,000枚 -72,000
RIA账户 42,000枚 89,000枚 +47,000
散户冷钱包 198,000枚 181,000枚 -17,000

数据来源:Glassnode、13F合并持仓、Bloomberg ETF flow,单位统一为比特币本币,美元折算按当日收盘价。表中可见,168,000枚增量里,47,000枚来自RIA,72,000枚来自交易所搬家,17,000枚来自散户冷钱包,剩余32,000枚为对冲基金套利盘与做市商库存,“机构增、散户减”格局一目了然。

后续看点:三条线如何再平衡

第一条线,若美元利率继续高位徘徊,证券借贷成本低于加密原生借贷,机构更愿意把ETF当质押品,交易所余额可能继续流出。第二条线,若SEC允许ETF参与期权链,做市商需要保留一定库存应对Delta对冲,交易所余额或阶段性回流。第三条线,若灰度GBTC负溢价消失,套利盘失去动力,ETF份额增速将取决于RIA与散户的真实配置需求,而非套利资金。三条线交错,下一次持仓结构剧变,或许不再由政策驱动,而由美元利率与期权工具共同决定。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