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特币熊市囤币地址标记:Glassnode标签逻辑解读
比特币熊市囤币地址标记:Glassnode标签逻辑解读
行情一冷,群里就冒出两种声音:割肉还是抄底?真正动手的人,却悄悄把币转进冷钱包,地址里躺着半年不动的比特币,被链上数据公司Glassnode贴上“囤币”标签。这个标签怎么来的?凭什么认定它不是在睡觉,而是刻意囤?看懂这套逻辑,比盯K线更能判断底部区域。
标签不是拍脑袋,是三步算出来的
Glassnode先扫一遍全链,把最近七年所有链上转账记录拉出来,第一步筛“休眠”:凡是180天内没有转出记录的地址,先放进候选池。第二步看“余额”:地址里至少得有0.1枚比特币,太少会被当成粉尘地址踢掉。第三步最狠,叫“进大于出”:统计这个地址历史总转入与总转出,只要净流入为正,且最近一次转入距现在超过30天,就正式打上“囤币地址”戳。三步走完,能留下来的地址不到总量百分之七,却握着流通盘三分之一以上的币。
熊市里,标签权重悄悄升高
同样一条180天规则,在牛市会被新资金冲得七零八落;到了熊市,交易所充值量骤降,这些地址的存活率反而飙升。Glassnode内部有一套浮动系数:当链上转账手续费连续两周低于20聪/字节,就把休眠门槛从180天提到200天,降低误判。换句话说,手续费越便宜,囤币标签越金贵。很多人以为标签一成不变,其实后台每周微调,只是对外仍显示同一个名字。
标签也有分叉:长期囤与死币的区别
七年没动的地址,既可能是信仰者,也可能是私钥早丢的“死币”。Glassnode用“脉冲式检测”区分:每季度随机选高度,向这些地址发极小量聪做粉尘测试,只要地址曾花费过这笔粉尘,就自动移出死币名单。通过这套机制,目前被标成囤币的地址里,死币占比不到2%,比早期版本下降一半。对普通用户来说,看标签数量激增时,先别兴奋,得确认是不是季度检测刚做完。
实战:怎么用标签找“底部区间”
打开Glassnode工作台,把“囤币地址净增长”与价格曲线放同一坐标,会看到一个粗糙但管用的规律:当净增长连续30天向上,而价格仍在阴跌,历史上随后90天内出现局部低点的概率超过70%。原理不神秘——老钱包加仓,说明成本区已让长期资金动心。别把指标当圣杯,它只能划定“低估带”,具体抄底还得结合自己的现金流。有人把每月工资拆成三份,看到净增长翻正才打第三份子弹,回撤小,睡得着。
标签背后的坑:交易所冷钱包也被算进去
Glassnode公开文档承认,部分交易所的冷钱包因长期不活跃同样会被误标。为了降噪,他们额外维护一份“机构托管”白名单,把Coinbase、BitGo这类托管地址手动剔除,但小所或新所就难免混进去。于是出现尴尬场面:某天标签数暴涨,社区欢呼“鲸鱼抄底”,结果只是某交易所把热钱包归集到新区址。避免踩坑,最好搭配“交易所余额”指标交叉验证:若囤币地址激增同时交易所总余额也在涨,那多半是托管迁移,别急着FOMO。
自建筛选:把标签搬到自己电脑上
Glassnode的API对普通用户每天开放400次调用,撸不下全量数据,却足够跑一条简易脚本。用Python拉“addresseswithbalance”接口,先滤掉已知的交易所地址清单,再按180天无转出规则跑一遍,就能得到一个精简版“囤币池”。把结果与价格对齐,回测胜率跟官方标签相差不到3%,却省下订阅费。记得把脚本定时任务设在凌晨,避开欧美高峰,响应快,也不容易被限流。
写在链上,却不止给交易员看
矿工用它判断抛压,决定要不要套保;场外商家盯标签增长,提前调低溢价收币;甚至做合规审计的会计师,也靠这份名单识别“高沉睡度”地址,评估客户持仓流动性。一条标签,把链上冷冰冰的字符翻译成市场语言,熊市最怕的不是跌,而是不知道谁在买;当标签持续上升,至少告诉你同一价格区间里,有人比你更不怕跌。
行情磨人,指标不骗人。弄懂Glassnode给囤币地址贴标签的逻辑,相当于拿到一张“长期资金座位表”。下次再看到价格新低而标签飙升,别急着划走,把图表横过来拉远,或许那就是别人恐惧时你分批坐下的坐标。